共享单车改变生活
大量涌入也产生了运行维护脱节、管理滞后等问题,成长之路还很长
2017-05-07
作者: 张晓帆 来源:
大众日报
【 查看PDF版】
 |
□CFP供图 游客骑单车畅游青岛。 |
□ 本报记者 张晓帆
自行车回归城市
“青岛有整整一代人没有骑过自行车了。”5月4日,80后青岛“土著”林峰告诉记者,二十多年前被汽车挤走的骑自行车的生活方式,正在回归青岛。
林峰住在李村文化公园附近的一个小区,距离住所最近的地铁站——李村站,需要步行15分钟,而坐地铁到上班的公司也不过20分钟,如何缩短这15分钟曾让她很纠结。成为共享单车“骑行大军”中的一员后,林峰每天骑共享单车从家到地铁站不到5分钟时间。
“从3月24日到5月5日,公司一共投放了39000多辆共享单车,注册用户数量是投放数量的15倍-20倍左右。”青岛酷骑科技公司总经理邢昌兵介绍,青岛每天的使用次数平均将近8万次。邢昌兵保守估计,青岛市区共享单车的容量将达到30万辆左右。
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刘文俭介绍,随着城市不断变大,对公交网络的要求。交通出行的痛点之一就体现在“近交出行”上,即1至3公里范围内的交通需求。
单车回归城市,在“近交出行”、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。遍布青岛的颜色鲜亮的共享单车,重新点燃了人们对自行车的热情和骑行需求。
车与路矛盾突出
八大关景区花石楼附近的两条道路上,安装了禁止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通行的标识,并且设置了围栏。4月29日,记者发现,禁令标识和围栏并没有阻挡住“骑行者”的脚步,他们骑着单车从围栏一侧的人行道上穿过。
“现在市区里的共享单车,大多是在跟行人抢道、跟汽车抢道。” 交运集团(青岛)董事长刘永康说,青岛是典型的丘陵地形,自行车道在过去的道路断面中是以非机动车道形式出现的,由于青岛起伏的地貌特征,市民出行时主要以公交车为主,自行车使用较少,非机动车道在实践中就成了公交专用道。
记者了解到,因为共享单车的大量涌入,产生了运行维护脱节、管理滞后等问题,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困扰。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李沧大队李沙路中队指导员赵铭说,没有牌照、机件不全、不规范停放……这些由于缺乏行业监管带来的问题,造成了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。
“在主城区推广共享单车,条件是否成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。”刘永康建议,由政府来统筹共享单车的发展,根据不同的城区、不同的区域来规范共享单车的运营范围。
青岛正在进行包括骑行系统在内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。青岛市规划局局长姜德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青岛市正在不断优化路网体系,对道路断面做创新性设计,为绿色出行创造有利的条件。
成长需要过程
“共享单车要发展,质量管理务必要精益求精,应该指定相应的准入标准,尤其是自行车的技术标准,同时,最好能公示管理、维修的细节,让市民和城市管理部门都能放心。”赵铭认为,使用者也要注意交通安全,遵守交通规则。
车辆和用户人身安全如何保障,成为大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。摩拜、ofo等大型共享单车公司都有保险,但是从目前报道的新闻来看,发生事故后,保险额度往往达不到用户要求,发生的多起事故都因此进入调解期。
“最重要的就是从源头确保骑车人安全,其他措施都是辅助。”北京市盈科(青岛)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倩说,经营者有向消费者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,消费者有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。他建议共享单车企业公开保险协议及额度,并在协议中明确保险受益人,同时丰富险种,在人身意外险的基础上增加第三者责任险。
由于多数共享单车使用需要缴纳99元-298元不等的押金,押金的安全存放和使用管理也成为社会焦点。李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人员石林介绍,辖区已经接到10多起还车以后继续计费以及退还押金不畅等方面的投诉。
在石林看来,如同最初的滴滴、优步等网约车一样,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。共享单车的成长之路还很长,要顺利走下去,需要有配套、有规划,这既需要运营方的努力,也需要城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联合监管,同时,使用者的素质也有待提高。
“野蛮成长,再依法监管,这几乎是每个技术公司在改变传统行业过程中的常态。”刘文俭说,共享单车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,完全借助互联网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。
他认为,共享单车浪潮下,企业、消费者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在摸索。面对新问题,政府部门在处理欺诈、侵权、危害公共安全等问题上并没有经验可循,应该从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点出发,建章立制,构建一套全新的监管模式。